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客家文化 >
林村乡内几乎延续着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穆宗的文化观念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3-05-17 00:10  访问量:
  林村鄉內幾乎每個村都有一座歸於本村的宗祠,連續著客家人慎終追遠、敬祖穆宗的文明觀念。      想了解林村,就要走進這兒家族文明的源頭。在位於坑下莆村的林氏宗祠,祠堂前的對聯用蒼遒真誠的鎏金字體鐫刻著「源遠流長來福建,根深葉茂壯林村」。      「這道出了咱們的祖先來自福建。」林祿榮指著對聯上方的橫額說,「『貢生世澤』是期望子孫代代都能有功名,立於兩旁的桂花樹寓意『折桂』,這都寄托了祖先對子孫的期許。」   
  「在林村的26個村子裏,坑下莆村、較寮下村、南華莆村原先同屬一個村。」林祿榮說,三村林氏同出一根。      客家人是中國前史上多次人口遷徙流動的親歷者,腳印遍布祖國各地。林祿榮說:「咱們一向只知道祖先來自福建,但沒有考究源頭到底在哪裏。直到有一次,我帶領學界排球隊去福建參賽,便借機找到當地政府,依據林氏宗祠族譜記載拜托他們幫忙咱們尋根。」      林祿榮說,2007年坑下莆建村400周年時,他得到了從福建傳來的音訊。當地政府按族譜所示的古地名找到了以前漳州平緩縣政府所在地和林氏宗祠遺址。      於是,坑下莆、較寮下、南華莆三村聯合數十位鄉友組團踏上了前往福建的「尋根」之旅。      「咱們一行人從香港出發,到廣州之後飛廈門,再前往漳州平緩縣,終究抵達汕尾海豐縣。」林祿榮形容這次「尋根」之旅是重走祖先的遷徙路線,也有不少隨行家庭帶著小孩,讓後輩體驗前人遷徙的艱辛和毅力。      南華莆村民代表鄭倫光說,循著「回家」的路,追溯自己的根源,不能忘記咱們的「根」在祖國內地,與之有著阻隔不斷的血脈聯絡。      「抵達漳州平緩縣之後也印證了『咱們本來便是客家村』的說法。」林祿榮說,當地人大都會講客家話,祭祀時用的客家茶果也十分相似。      修誌:   
  賡續客家傳統文明      「中國人重視承先啟後。」林村鄉公所名譽會長林道明說,客家人流傳至今的傳統文明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包括飲食、修建、言語等,都具有保留價值。      但是,「有一年中秋節舉行文娛活動,我即興講了幾句客家話,讓觀眾猜是什麽意思,但很少有人能聽懂」。受此事觸動,林祿榮開端憂心於林村的傳統文明傳承。      香港有超越200萬客家人,會講客家話的卻不多。客家話作為林村傳統客家文明的標誌之一,也在逐步消逝。      「保育客家文明是非常困難的工作,尤其是客家話的傳承。」林祿榮說,「會講客家話的人越來越少。以坑下莆村為例,雖然是客家村,但會講客家話的根本都是50歲以上的人。」      要如安在歲月變遷中為傳統文明存留一方天地?林祿榮挑選用文字記載林村文明開展的雪泥鴻爪。「編寫一部《林村誌》是我醞釀良久的主意,因為林村的傳統文明正面對失傳的危機。」林祿榮說,「書中內容觸及林村的很多方面,包括飲食、言語、前史、習俗等。」      「聽說我要編寫《林村誌》,一些從林村走出去的鄉友反響熱烈,紛紛提供很大的物力、人力支撐。」林祿榮考慮到這些鄉友身居海外,便打算將《林村誌》製成中、英對照的版本。      英文編譯是他在編寫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之一。林祿榮思忖良久,總算找到了合適的譯者人選——兒子林其樂。林其樂受父親鼓動,悵然接下重擔,他認為這恰似一種傳承與接力。父子二人自2015年開端編撰,從最初萌發構思到最後完結一切的編寫、翻譯、製造,耗時兩年。      林村鄉每十年舉行一次太平清醮,林祿榮決定那時更新再版《林村誌》。「屆時鄉內男女老幼齊聚一堂,甚至海外鄉友也會回來聚會。」林祿榮說,「期望他們的子孫能通過這本書了解自己的根源,並將林村的傳統文明代代賡續。」
Copyright © 2002-2016 汶川城乡住房规划建设网 版权所有网站地图